近日,八亿时空公告称,公司拟投资约2.8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,并将逐步开拓在锂电材料方面的产能布局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已不是八亿时空首次尝试跨界。今年4月,公司就曾宣布涉足高级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领域,拟投资金额为4.98亿元。而公司主营业务是液晶显示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。
上市公司跨界、转型的例子不胜枚举,但在笔者看来,作为一家科创板公司,在上市仅有2年多的时间里两度跨界的做法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。
首先,科创板的设立旨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新的融资渠道,全面提升融资效率。同时,科创板作为注册制试点板块,不论是上市条件还是审批流程都较主板和创业板更低、更为便捷,极大地提高了上市速度。
换言之,企业通过科创板这一“绿色通道”进入资本市场后,应该将资金用在“刀刃”上,实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并转化为成果,而非将资金投向与主业毫无关联的行业和产业。如后续公司宣布主业需要资金,岂不是要通过配股、增发或者发行可转债的方式再融资,将资金成本变相地转嫁给投资者?
其次,对于投资者来说,上市公司跨界的真实目的往往难以捉摸,容易对投资决策形成误导。
常见的跨界原因不外乎三种:第一种是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或者由于外部环境突变,导致被迫转型;第二种是上市公司整合产业链,对上游或下游产业进行延伸,核心还是聚焦主业做大做强;第三种是上市公司化身天使投资人,投资热点或者与自身毫不相干的行业,希望从中获得新的利润点。前两种情况都较好理解,而第三种情况则复杂得多,即便不是为了蹭热点,对于新领域的建设、运营、市场反馈等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。
而中小投资者往往看到上市公司进行对外投资、涉足新领域,就将其视为上市公司财力雄厚的表现。且一旦沾上热点行业,股价则有可能在短期被爆炒,盲目跟风之后却是一片狼藉。如曾主营半导体生产研发的勤上股份,在2016年花费20亿元投向教育行业,拟双主业并行发展。结果由于收购标的持续亏损,勤上股份不得不在今年3月以1元的价格将其转让出去。这笔投资打了水漂不说,连原来的主业也开始走下坡路,近6年仅有2年净利润为正。
当然,也有部分上市公司转型成功。比如曾以淡水鱼养殖和鱼饲料为主业的通威股份,在2015年宣布进军光伏领域,在一系列整合之后,现已成为国内多晶硅龙头,市值逼近3000亿元。
笔者认为,外行想变成内行绝非朝夕之间便能练成,站在上市公司的角度应当更为审慎决策,其中中小股东和独董应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,不能让大股东搞一言堂,该投反对票就投反对票,切实维护好自身利益。而站在监管部门的角度,应对上市公司,尤其是科创板公司跨界投资加大审核力度,比如严格要求其在投资金额、投资频率、主业相关度以及项目持续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信披,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公司“不务正业”的现象,让科创板回归科创本源。
X 关闭
X 关闭
- 1转转集团发布2022年二季度手机行情报告:二手市场“飘香”
- 2充电宝100Wh等于多少毫安?铁路旅客禁止、限制携带和托运物品目录
- 3好消息!京东与腾讯续签三年战略合作协议 加强技术创新与供应链服务
- 4名创优品拟通过香港IPO全球发售4100万股 全球发售所得款项有什么用处?
- 5亚马逊云科技成立量子网络中心致力解决量子计算领域的挑战
- 6京东绿色建材线上平台上线 新增用户70%来自下沉市场
- 7网红淘品牌“七格格”chuu在北京又开一家店 潮人新宠chuu能红多久
- 8市场竞争加剧,有车企因经营不善出现破产、退网、退市
- 9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为企业纾困减负保护经济韧性
- 10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和第1号修改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