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务院发布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后,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印发《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指导意见》)。《指导意见》提出,到2025年,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,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,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,数据治理更加健全,科技能力大幅提升,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。
“当前,银行保险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,需要强化顶层设计,加强政策规范,通过制定《指导意见》进一步统一认识、促进发展,在机制、方法和行动步骤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指导。”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如是说。
平安证券分析师付强对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表示,疫情发生以来,线上化、智能化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投入的重点。为适应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趋势,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,银行保险业还需要在经营管理、数据应用和科技能力建设方面下更多功夫,“可以说,《指导意见》的出台是恰逢其时”。
转型锚定六大方向
《指导意见》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,改善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,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,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,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,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,构建安全高效、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,着力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、科技能力建设和数据能力建设。
针对如何转型,《指导意见》提出了六大方向。一是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,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,推进开放银行建设,加强场景聚合、生态对接。二是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,拓展线上渠道,丰富服务场景,完善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,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,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。三是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,加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,有效提升投资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。四是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,不断提高服务内容运营、市场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能力。五是构建安全高效、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,强化系统集成,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,建立健全面向开放平台的安全管理机制。六是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,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。
“数字化赋能业务发展已经成为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。”在华泰保险集团战略与创新发展部总经理栾成校看来,当前保险行业面临着增长乏力、价值下降的巨大困难,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降本增效,进而推动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。随着《指导意见》的发布,保险企业应积极拥抱科技发展,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能力,同时推动产品设计、销售渠道、核保理赔、客户服务、风险管理等保险全价值链方面深层次的变革。
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此前在“2021银行数字动能与金融创新峰会”上表示,当前中小银行普遍存在“数字化转型焦虑”——非常着急搞数字化,但却不知道具体怎么做。欧阳日辉认为,银行数字化转型是个渐进的过程,但必须是“一把手工程”,数字化转型应该因地制宜。比如,区域性银行应该逐渐回归本源、结合地域特色和客群特点,打造成为经营特色化、内外敏捷化、全域智能化的区域数字银行。
记者注意到,北京中关村银行1月28日发布公告称,该行将于4月1日起停办现金收付业务,停办渠道包括营业网点柜面和该行ATM机自助渠道。北京中关村银行工作人员对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表示,此举是出于加快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考虑,已向监管部门报备。
保障数据信息安全
金融机构实施数字化转型,消费者最担心的是个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。
对此,《指导意见》要求,银行保险机构应全面提升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。一是健全数据治理体系,制定发展战略,加强制度建设和考核评价。二是增强数据管理能力,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。三是加强数据质量控制,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,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。四是提高数据应用能力,通过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、新业务、新模式,提高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、风险监测、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。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,《指导意见》明确,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,强化对数据的安全访问控制,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管理机制。
付强认为,银行保险业在数据管理和应用方面已经建立起了决策支持、管理信息系统、数据平台和综合报表平台等基础能力,随着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加快,内部业务支撑、业务场景增多和外部海量数据接入对数据能力要求将持续增加,后续的工具和应用创新也将更为活跃。
江苏苏宁银行金融科技高级研究员孙扬在接受《中国消费者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金融机构要遵守好《数据安全法》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、金融监管部门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规定,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部门,要将工作嵌入到数字化产品开发的全流程,从产品设计、UAT测试、灰度上线、客户服务等各个环节,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到产品开发和运营的每个环节中去。银行员工要知法懂法,主动学习好各项法律规定,自觉遵守,自觉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职责。
破解数字鸿沟难题
数字化转型必然离不开数字化产品和服务,以及相关场景。
孙扬认为,《指导意见》提到了要提供场景聚合、生态对接、“一站式”金融服务的服务提供,这是非常超前的指引。场景聚合,绝不仅是助贷流量的聚合,而是面向客户全生命周期场景服务能力的聚合,金融机构要将场景和客户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不过,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如何破解数字鸿沟也值得关注。对此,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数字化转型要切实解决老年、残障等客户群体在金融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。例如,聚焦日常生活涉及的服务场景和高频事项,加强大字版、语音版、简洁版等应用软件功能建设,增强对无网点地区及无法到达网点客群的服务覆盖,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,提供更周全、更贴心、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。
孙扬表示,解决这一难题,要充分应用金融科技,做到场景感知、渠道感知、客户感知,要针对使用数字金融困难的老人、失能人群等,提供科技支撑的便捷、简单模式金融服务,通过人工和数字虚拟人技术结合辅助好这些人群的金融服务。他建议,银行要积极开发到乡村、到工厂、到社区的金融服务站点和模式,送金融服务下去,改进相关产品。
“数字鸿沟的解决还有赖于通过科技真正改变金融服务流程,尤其是营销获客、身份识别、信用评估、贷后预警等环节,要让有用的准确的科技应用下去,要有人工模式作为备选。”孙扬说。
下一篇:最后一页
X 关闭
X 关闭